與其追求KPI 不如轉向深度微旅

因為國際觀光客來台人數未達KPI目標,交通部觀光署最近又祭出補貼措施,想刺激國外觀光客來台,這種以「人數」為核心的觀光策略,是否真的能帶動台灣觀光長遠發展?
在資源有限、觀光環境條件受限的情況下,與其單純追求數字成長,台灣更應該轉向 「深度微旅」,打造獨特的旅遊體驗,吸引觀光客深入城市鄉村,體驗台灣多元文化、地道美食,真正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。
政府的補貼政策,短期內可能增加來台旅客,但容易造成「價格導向」的旅遊習慣,吸引的多是尋求優惠的旅客,而非真正對台灣文化感興趣的深度旅行者,一旦補貼結束,這些旅客未必會再度來訪,延續性不大。
台灣的旅遊資源和設施無法和大國相比,反而比較適合「小而美」的深度旅行,台灣面積不大,但地方文化豐富、自然景觀多樣,還有大家公認的細膩飲食文化,這些都適合發展 「深度微旅」。與其吸引大量低消費的觀光客,台灣應該專注吸引「願意深入探索、重視體驗的優質旅客」,他們不會因為補貼才來,而是因為台灣的獨特性而選擇來訪。
這類旅客願意為高品質的旅遊服務付費,住在特色民宿、參加深度導覽行程、在地方停留時間久,帶動地方經濟發展。因為深度微旅強調的就是「在地深體驗」,愈在地愈能國際,也愈容易引起共鳴,
跡象顯示,愈來愈多國家不再只是追求觀光客人數的成長(KPI),而是更重視觀光品質、永續性,以及對當地社區的正面影響,因而積極推動深度微旅。而深度微旅就是鼓勵觀光客放慢步調,花更多時間在一個地方,深入了解當地文化,並且和當地人互動,融入居民生活,品嚐當季時令食材,選擇永續交通方式去旅行,減少對環境的衝擊。「深度微旅」已經是新的旅行方式,讓人們從「趕路」變成「感受」,從「快蒐景點」變成「沉浸體驗」。
發展深度微旅並非是憑空出世的想法,日本就是最好的案例,他們鼓勵觀光客離開大城市,走訪二三級市町,還給了地方政府更多的經費去發展DMO並經營自己的客源市場。位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國不丹也一樣,雖然他們仍然重視觀光收入,但更強調要保護獨特的文化和自然環境,在新冠疫情後,他們改變政策,大幅調漲觀光稅,明確轉向爭取更高品質的觀光客。冰島在經歷了觀光業的快速成長後,也開始關注觀光業的可持續性,他們鼓勵觀光客分散觀光地,探索偏遠的地區,認識不一樣的冰島。(吳學銘)